新華社北京6月13日電(記者高敬)5月14日,我國自立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全球首堆——中核集團福清核電5號機組實現連續平安穩定運行1000天,持續向社會穩定輸送清潔電力超370億度。此時,距離“華龍一號”全球首堆正式開工已經過往10年。
“今朝,‘華龍一號’國內內在運、核準在建機組總數達41臺,已成為全球在運、核準在建機組總數最多的三代核電技術。”近日,在中核工程研發基地,中核集團首席科學家、“華龍一號”總設計師邢繼在接收記者采訪時言語中難掩驕傲。
從“跟跑”到“并跑”,再到部分“領跑”……幾十年來,我國核電技術實現跨越發展的背后,是一條艱難波折的自立創新之路。“自立創新”四個字,已深深烙印在邢繼和每一名核電人的心中,鑄就了中國核電閃光的“國家手刺”。
走自立創新之路,讓“華龍”騰飛出海
2021年1月30日,“華龍一號”首堆——福清核電5號機組投進商業運行。這成為中國核電發展的里程碑包養事務,標志著中國自立核電技術進進世界先進行列。
“進進先進行列,是需求詳細的技術機能指標來支撐的。”邢繼說,以japan(日本)福島核變亂后公眾最關心的抗震問題為例,當時歐洲和american對三代核電抗震請求分歧,“華龍一號”選擇了更高標準的0.3g,可以懂得為核電站要扛得住9度以上的地動烈度。這對整個核電站的設計影響宏大,特別是對結構、設備抗震才能的請求年夜幅進步。
正確的路,總是最難走。
研發團隊咬牙堅持攻堅,使“華龍一號”完整滿足嚴苛的抗震請求。正因這般,在核電站廠址資源愈發匱乏的明天,“華龍一號”具有了更好的廠址適應性。
“華龍一號”首堆設備國產化率達88%,并獲得700余件專利、120余項軟件著作權,實現核電技術與設備的獨立自立,也擁有了參與國際競爭的充分底氣。
福清核電5號機組開工后不久,“華龍一號”順利“出海”,兩臺機組落地巴基斯坦卡拉奇。
這不是簡單的技術輸出,而是“中國標準”的自負宣言。今朝,“華龍一號”已經與巴基斯坦、阿根廷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達成一起配合意向。
邢繼說,“華龍一號”這一具有自立知識產權的三代壓水堆核電創新結果,是國際市場上接收度最高的三代核電機型之一,成為中國核電走向世界的“國家手刺”。
走自立創新之路,打造加倍聰明的“華龍”
本年1月1日,“華龍一號”漳州核電1號機組正式投進商業運行。這意味著“華龍一號”批量化建設獲得嚴重進展。從首堆攻堅,到多點開花,再到邁向批量化建設……“華龍一號”的每一個步驟都走得扎實、走得堅定。
但是,邢繼卻說:“從‘華龍一號’落地的那一天起,我們就要否認‘華龍’。”
打造更平安、更經濟、更智能的“華龍”后續機型,是今朝重要的技術優化標的目的——
建設更具現代感、更都雅的核電站,同時讓平安性等各項指標再前進一年夜步,初次將設計壽期從60年進步到80年;
建設加倍聰明聰明的核電站,應用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技術,實現少人值守,減少人因掉誤;
建設環境加倍友愛的核電站,進一個步驟發掘節能環保潛力,創新處理技術,盡量減少需求儲存的核廢物量。
在“雙碳”目標引領下,我國核電建設提速。近幾年,國家每年核準的核電機組超過10臺。設備靠得住、工期可控、本錢經濟的“華龍一號”,也迎來了批量化、規模化建設階段。
“這既是史無前例的機遇,更是宏大的挑戰。”邢繼說,作為央企,我們要在國家需求的時候頂上往,關鍵的考驗就是科技創新才能,以自立核能技術為實現“雙碳”目標作出應有的貢獻。
走自立創新之路,核電“家族”不斷壯年夜
“焦點技術的衝破沒有捷徑,唯有執著向前。”邢繼告訴記者,從40年前在浙江海鹽開建的秦山一期30萬千瓦機組,到后來慢慢發展起60萬千瓦、百萬千瓦機組,我國核電技術采用了自立研發與國外引進“兩條腿走路”的戰略。引進國外技術,確實讓工程很快就能落地,但焦點技術包養卻要受制于人。
“我們慢慢明確了一個目標——要建自立知識產權的百萬千瓦級以上年夜型商業壓水堆。”他說。“華龍一號”已讓這個“年夜年夜的夢想”成為了現實。
現在,從幾十萬千瓦級堆型到百萬千瓦級年夜堆型,自立創新讓我國的核電“家族”持續成長壯年夜。
在南海之濱,海南昌江核電站正在建設的“玲龍一號”,具有玲瓏、靈活、平安、接近用戶等優勢,被稱為核能領域的“移動充電寶”。這是中核集團繼“華龍一號”后核電自立創新的又一嚴重結果。
邢繼介紹,作為全球首個通過國際原子能機構通用平安審查的小型模塊化壓水反應堆,“玲龍一號”已經成為國際核電同業紛至沓來的“網紅打卡地”,無望本年底實現裝載核燃料的目標。
“今朝,我們還正在攻關超安微堆。這一堆型具有高包養度的平安性,一輛車就能夠運走,裝備安排靈活,未來的應用場景非常廣闊包養網。”邢繼說。
作為奔馳在核電技術前沿近40年的“老核電人”,邢繼說:“我們要做的就是沿著自立創新之路堅定走下往,晉陞核電的平安性、靠得住性和經濟性,為電網供給平安靠得住包養的電力保證,讓核電服務千家萬戶。”